国家医保政策在不断地收紧,原因就不用再说了。
在此背景之下,临床相关的工作自然是备受洗礼,可谓是血雨腥风。
与此相关的医药零售行业来说也并不轻松。
药店,连锁机构,上下游供应商更多的是在考虑转型。部分看不到希望的在考虑出售。
既然是零售,零售的本质是流量*客单价。
还想在行业内发展就要从这两个方向去努力。流量,自然就是更多的获客,更多的吸引顾客,增加到店率。
客单价,更直白些就是让顾客在店内更多的去消费。
在上述两个方向去下更多的努力。
就目前的形式来看,放眼全球,我们值得去模仿的似乎是隔壁的日本。
虽然对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好感。但是日本的药妆行业发展确实是值得我们更多的去学习。
上个月底从原来的公司辞了职
原因无他,赚得少,而且是肉眼可见的会越来越少。医药行业吃政策红利的日子基本上快结束了。
加上远在内蒙古也不是很方便,索性便辞了职。
现在的公司主要是做医药零售行业的。说得白一点就是连锁的药店,我们做为药店的上游供货方。
虽然都是在医药的行业内,但还是有些隔行如隔山。
医药零售也有政策的红利,现在也在谈政策红利褪去该如何的生存。所以,大家都在积极地想出路。
这种情况下,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好做一点,起码在产品的接受度上要高一些。大家都会尝试着去做。
至于以后会做成什么样子,现在都还不好说。起码这块的市场没有那么快的消失,只能是大家慢慢的萎缩,转型。
特医产品这个新鲜事物销售,现在看来并不容易。
就个人来看应该从三方面入手:1、院内销售;2、院边店销售;3、网络销售。
一、院内销售:
这块同普通的药品基本上差不多。首先,准入到院内。然后进行各个科室沟通,让临床进行适用。这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学术的跟上。同时要注意合规问题。
当前,上层的指导精神是鼓励特医来进院。但是法律法规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。同时,医院的人员配备、制度流程安排也是参差不齐。
二、院边店销售
这里最主要的是流量来源,也就是客源问题。
特医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。虽然大类归到了食品中,但部分特性依然是药品。
院外药店的客情大致分成两部分。
1、
农历春节已经过完了,逐渐的开始进入工作状态
虽然说行业的形势或者趋势越来越难,对于一个具体干活的小马喽来说,都无所谓了。
针对于现在的情况来看,第一步是要稳住现有的基本盘。
在销的产品销量不能下降,能有个明显的增长最好了。
第二,拓展一下客户,原来的代表并没有太多的动作,原因为何暂不可知。
第三,开拓一下基层市场,也是要拓展一些品种和人脉。
时间转眼来到了2025年
新的一年开始了,第一个消息是产品的提成下降了。
想要保住原来的收入只能是销售更多
眼下的临床环境却和之前有更大的不同,医生基本上已经麻木了,准确点说是躺平了。他们也难,可能面临着降薪,也面临着选择和转型。
下一步可能要销售更多的品种了,这几天也在找一些产品,产品找完之后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配送渠道。
想要短平快的销售,那只能是走基层社区或者是药店的销售。
计划年前来整理品种和盘点资源。
年前实际的工作时间应该只有下周一个星期了。